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二十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本科生经典著作学术素养和科研能力,促进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交流,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于2025年10月26日在中心校区国际学术大讲堂成功举办了第四届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本科生“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研究”学术研讨会。
本次会议共收到来自全国各高校本科生的279篇征文,其中,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等60余位学生受邀以文赴会,来自全国近30所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类200余名本科生参加了此次学术论坛。
会议开幕式由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吉林大学匡亚明学者李静教授主持。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钟新为大会致辞。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吉林大学“匡亚明学者”卓越教授张盾和吉林大学匡亚明学者、国家级青年人才于天宇教授为大会作主旨演讲。

钟新书记首先真诚欢迎同学们来到吉林大学参会,指出论坛的设置目的在于为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本科生搭建高质量的学术交流平台,激发学生深耕经典和持续探索精神。钟新书记强调,本次学术研讨会恰逢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胜利闭幕之际,希望同学们基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研究深刻学习领悟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在这场与经典对话的珍贵学术旅程中收获成长。

张盾教授围绕“马研究的功夫”这一核心主题,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原典”、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与“西哲”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与“西马”的关系三个重要方面深入阐释了做好马研究应具备的必要文本支撑和学科素养。张盾教授基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具有的研究张力,指出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研究的空间广阔;基于思想内涵与理论启迪,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视野要广阔,不仅要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史,而且还要了解“西哲”和“西马”的研究状况,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究提供广阔的学术背景和理论视野。张盾教授的主旨报告为同学们系统理解、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钥匙”。

于天宇教授以“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阅读研究的重要性及方法”为核心议题,结合自身的学术积淀与研究经验,系统阐释了经典文献研究的基础性意义。于天宇教授指出,对经典文献的研读不能浅尝辄止,要学会通过与经典文本的深度对话体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灵魂”。他特别强调,学术研究中必须实现通读与精读的有机统一,在循序渐进中建立个性化的阅读范式,方能形成兼具深度与创见的学术洞见。于天宇教授的主旨报告为同学们锻炼学术思维、开展学术探索提供了非常有效的科学方法论。

会议研讨阶段共设五个分论坛。分论坛一:北京大学王嘉栋、吉林大学艾宸翰、中国人民大学张文杰、武汉大学王俊瑶4位同学分别以“马克思的人类智能观及其对‘人工智能换人’的回应——基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分析”、“从‘直观’到‘活动’——论《巴黎手稿》中‘对象性活动’概念对费尔巴哈认识论的超越及其意义”、“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何以批判性生成——基于恩格斯的‘卡莱尔批判线索’”、“马克思‘自由时间’概念的隐性在场及其中介功能——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文本考察”为题进行发言。论坛一由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科生陈曦主持。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主任王淼教授和吉林大学匡亚明学者张岩磊教授首先对4位同学的论文和发言作出了总体点评,充分肯定了论文选题的新颖性和前沿性以及论文严密的逻辑论证,称赞同学们为“学术界的新兴力量”。王淼教授结合同学们的发言,以“如何学好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一问题为导向,强调了阅读经典文献要加强“面向历史、面向文本、面向现实、面向自我”的理论研究功夫,并指出要有深厚的阅读积累和鲜明的问题意识。张岩磊教授则以“如何写作”为题,强调论文撰写“破题”的重要性,指出论文写作一定要思路清晰、文笔流畅,体现逻辑层层推进的过程,勉励同学们要沉入文本,从“无我”到“有我”,在经典文献阅读中确立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认知框架、思维范式和方法论基础。


26日下午,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平行分论坛在吉林大学中心校区逸夫教学楼同步举行。由来自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兰州大学、浙江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中山大学、新疆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天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侨大学、湘潭大学、山西大学和吉林大学等高校的32名本科生围绕《〈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多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进行了主题发言。
马克思主义学院钱智勇教授、方杲教授、王颖教授、付秀荣教授、王勇教授、王成教授、刘兴盛副教授、姜楠副教授、尹希文副教授、陈旭副教授、薛加奇副教授、冯博副教授、李晓霞副教授、白兮讲师、宋畅讲师出席了平行分论坛,并对同学们的报告进行了专业且细致地点评。平行分论坛由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科生赵旭东、迟云帆、王曼钰、邹一茗、陈贝贝、盛露颐以及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本科生王紫璇、张诚鑫共同主持。



研讨会闭幕式于吉林大学中心校区逸夫教学楼八阶教室举行。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系主任付秀荣教授主持闭幕式。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钟新、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方杲、王勇、刘兴盛、姜楠、尹希文等为获奖同学颁奖,王勇教授作总结发言。

闭幕式上,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科生安宪哲和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科生姜羽凡代表参会学生发表感言。安宪哲同学表示,非常感谢本次研讨会的周到安排和温暖服务,与老师和同学们的交流研讨使其深受启发,获益良多,希望此后能够再次来到吉大,继续在学术交流中碰撞出更多思想的火花。姜羽凡同学讲述了自己在研讨会中的所感所获:一是对经典著作阅读有了更深入地理解,二是在论文写作上从选题、结构安排到行文过程等方面学到了很多实用的方法,三是在论文汇报上充分地认识到如何清晰表达观点等问题,表示将继续深耕文本、持续探索经典文献中的智慧。

最后,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勇教授对会议进行了总结。王勇教授高度肯定了本次研讨会的成果,并向会务组老师、参会同学以及志愿者们表达了衷心感谢,强调了各方支持对会议圆满成功的重要作用。之后,王勇教授寄语同学们要在字里行间感悟真理,将学术交流作为自己的成长路径,不断拓宽知识边界,锤炼学术素养,并鼓励大家在学术道路上持续奋进,勇于探索理论前沿。最后,王勇老师以一首小诗与大家共勉,表达了对学术传承与思想交融的期许,更突出强调了学术探索和真理追求的永不停歇。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度,决定着政治敏感的程度、思维视野的广度、思想境界的高度。”此次经典文献研讨会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本科生提供了思想碰撞与学术交流的平台,也为提升青年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提供了宝贵机会。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院将继续为本科人才培养搭建学术成长平台,鼓励学生在传承经典的同时,勇于创新,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这一看家本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