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公开 > 学院快讯 > 正文

学院快讯

“从黑格尔到马克思:市民社会和国家关系的澄清”——《德意志意识形态》读书小组开展线上读书会

作者: 查看人次: 发布日期:2025-02-28

思接千载,志在四方,薪传真火,物道昭彰。2025215日,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研会《德意志意识形态》读书小组开展了以“从黑格尔到马克思:市民社会和国家关系的澄清 ”为主题的线上研讨活动。



本次活动由侯斌伟同学担任主讲,马克思主义学院张岩磊老师全程指导,小组成员及学院部分师生共10余人参与。本次研讨活动旨在通过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剖析其中蕴含的市民社会与现代国家的辩证关系,通过理论分享、互动点评与指导总结,深入探讨“市民社会与现代国家关系”这一核心命题,进一步深化对唯物史观的理解。活动以“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为主旨,引导同学们在经典研读中筑牢理论根基,提升学术素养。

一、主题分享

活动伊始,侯斌伟同学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市民社会与现代国家关系为核心展开分享。他以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为切入点,梳理了启蒙哲学中“市民社会缔结国家以保障自由”的核心观点,并结合法国大革命后社会政体反复更迭的历史现实,指出契约论的局限性。随后,聚焦于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侯斌伟同学详细阐释了“家庭—市民社会—国家”的逻辑递升结构,强调黑格尔将市民社会视为特殊性与普遍性原则的矛盾统一体,及其未能解决市民社会中贫富分化、精神贫困等反伦理性倾向的理论局限。在马克思的批判与重构部分,侯斌伟同学指出,马克思通过政治经济学研究,将市民社会的特殊性原则揭示为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本质,颠覆了黑格尔“国家决定市民社会”的论断,提出“现代国家依附于市民社会”的唯物史观命题。此外,他强调,唯物主义的精髓并非机械的经济决定论,而是通过通达社会现实,实现意识与物质的双重变革,推动社会总体性革命。



二、同学点评

在同学点评环节,陈贝贝同学从逻辑框架角度肯定了侯斌伟同学“从启蒙哲学到黑格尔、再至马克思”的清晰脉络。邵政琛同学则提出“市民与公民概念辨析”的思考方向,并推荐韩立新教授相关论文供小组延伸学习。

三、教师点评

张岩磊老师对侯斌伟同学的文本梳理给予了高度评价,并肯定了两位同学的点评。他提醒同学们在阅读经典时,应以一手文献为基础,避免过度依赖二手研究。此外张老师强调,理解马克思对黑格尔的“颠倒”不能简化为一劳永逸的绝对知识,而应从哲学史的整体脉络中把握其意义,鼓励同学们立足文本本身,逐步拓宽视野,提升对经典著作的理解深度。四、合影留念活动尾声,全体成员云端合影留念。本次研讨历时五十六分钟,通过共读共研,同学们不仅深化了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理解,更体会到马克思主义“批判与革命”的理论特质。未来,小组将继续以经典著作为依托,在“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中筑牢理论根基,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注入青年力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