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秉公 男,1941年12月生,吉林省长春市人。吉林大学匡亚明特聘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导师,国家核心价值研究中心主任。1965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哲学系哲学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
中 文 名 陈秉公
国 籍 中国
民 族 汉
出生地 吉林省长春市
出生日期 1941年12月
职 业 教授,博士生导师
毕业院校 吉林大学哲学系哲学专业
代表作品:《结构与选择—马克思主义人的生命本体论新探索》《主体人类学原理—“主体人类学”概念提出及知识体系建构》《中国人格大趋势》《大学生人格学》《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结构与选择’机制下的人的生命本体——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新探索”、“论国家意识形态‘高势位’建构的规律性”、“以人为本的德育本体论解读”、“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和合’理念”等。
一、主要社会兼职
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项目首席专家、2007年起连续遴选为“当代中国杰出社会科学家”、2022年起连续入选“中国高贡献学者”、获第二批国务院特殊津贴、2022年9月获吉林大学社会科学研究“终身成就奖”,全国思想政治工作科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学术委员会顾问、中宣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施纲要”起草组第二组负责人、教育部“中国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起草组第一组组长、全国首届百名“两课”优秀教师,国家级精品课负责人、“吉林大学人类文明与生存发展讲座”首席主讲教授、吉林省伦理学会名誉会长、吉林省高级专家、吉林省委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吉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名誉院长、河北科技大学文法学院名誉院长,浙江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黑龙江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二十余所高校客座教授。
二、研究领域及学术成绩
学术领域:马克思主义哲学、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原理、哲学人类学原理、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教育学原理。
学术成绩:公开出版学术专著和国家级教材21部,在《中国社会科学》《政治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教育研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52篇,十余篇论文被《新华文摘》和《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两刊全文转载。三部专著被教育部和国家学位办审定为全国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专著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一项),《中华学术外译工程项目》(一项),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三项)以及其它省部级(政府奖)一、二等奖16项。论文入选全国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10周年理论研讨会和30周年理论研讨会(各一项)。《主体人类学原理》《结构与选择—马克思主义人的生命本体论新探索》等专著被翻译到国外,在亚洲、欧洲、美洲、澳洲多国发行,并被世界百强名校图书馆普遍收藏。作为首席专家之一,获首届国家教材建设奖,特等奖。学术评价称,“填补两项人的知识空缺”、“试图重构人的生命本体论”、“当代中国三个德育流派之一──‘完整人格教育’学派的代表”。从国家“七五”开始,连续承担国家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一般项目和教育部项目十余项。《知网》载截止2022年5月12日论著总被引频次:14516次
三、学科建设成绩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和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创始人之一。同时,对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做出重要贡献。作为第一学科方向的第一学术带头人,牵头申报并获得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博士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省级重点学科。培养硕士生208人、博士生36人。其中,32人已被聘任为国内大学的党委书记、校长、副书记、副校长。同时,涌现出一大批教授、博士导师、学科带头人和党政机关领导干部。
四、主要学术思想
(一)原创性系统提出和论证了“结构选择论”人学理论。首次提出并论证了人的生命本体:“结构与选择”理论。阐释了人的生命本体既具有“结构”又具有“选择”,是“结构”与“选择”的统一体;“结构”是人的生命的组织基础,“选择”是人的生命结构的功能;“结构决定选择”,“选择也决定结构”;“选择在结构中,结构也在选择中”等系统理论。“结构与选择”不仅是个人生存的动力源泉和实现自身价值的基本方式,也是类群(家庭、组织、国家及国际组织等)生存发展的动力源泉和实现自身价值的基本方式,生活世界的目的和规律都是通过人和“类群”的“结构与选择”实现的。“结构与选择”理论实现了人的生命本体论、生存论与方法论的有机统一。该理论被评价为:“试图重构人的生命本体论”、提出“结构选择论”人学理论、“为人文社会科学提供了前提性基础”、“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人生哲学”。
(二)原创性系统提出和论证了“人格结构与选择”图型理论,填补“具体的完整人”知识空缺。至今为止的各个学科只研究“具体的完整人”的一个方面,而未从整体上研究“具体的完整人”。如,哲学只研究人的“本质”、伦理学只研究人的道德、心理学只研究人的心理、法学只研究人在法律面前的权利与义务……,没有一个学科从整体上研究“具体的完整人”,使“具体的完整人”变得支离破碎,模糊不清。可是,人却是以“具体的完整人”生存和行为的。“人格结构与选择”图型理论从整体上研究“具体的完整人”,系统提出人的“三级结构八种力量”图型理论及其行为机制,填补了“具体的完整人”知识空缺。
(三)原创性系统提出和论证了“类群结构与选择”图型理论,填补“普遍‘类群’”知识空缺。至今为止,人类只分学科地研究具体的“类群”(家庭、组织、国家及国际组织等),而未研究“普遍的‘类群’”(“类群”)。如:有分别研究“家庭”、“组织”、“国家”的学科,但是,却没有一个研究“普遍‘类群’”的学科。可是,“普遍‘类群’”却是真实的存在。这必然导致两个后果:1.生存世界概念链断裂——只有“人格”和“类”概念,而在“人格”和“类”之间没有相对应的中间概念和范畴。2.具体的“类群”(家庭、组织、国家等)知识不完整。在同一个概念系统中,只有“下位概念”(家庭、组织、国家等)而没有“上位概念”(“类群”),只有“种概念”(家庭、组织、国家等)而没有“属概念”(“类群”),“下位概念”(家庭、组织、国家等)和“种概念”(“类群”)永远不周延,内涵不完整,危害极大,影响深远。“类群结构与选择”图型理论提出“类群”概念并论证了“类群”的“三级结构七种力量”图型理论及其运行机制,填补了“普遍的‘类群’”知识空缺。本人坚定地认为,只有建立起生活世界主体的“完整概念结构”——“人格”、“类群”和“类”,才可能科学地建立当代生存哲学——突破已有生存哲学,建立新的生存哲学,解除人类生存危机,走向光明的未来。
(四)原创性系统提出和论证了“主体人类学”概念及知识体系。主要包括:1,原创性提出“主体人类学”概念及研究对象。2.原创性提出“主体人类学知识体系”。3.原创性提出中国人类学学科新体系。200年来,西方人类学的学科体系大体包含两大分支学科:“体质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重构后的人类学学科新体系,包含三个大分支学科:“主体人类学”、“文化人类学”和“体质人类学”。每个大分支学科下面又包含若干小分支学科。4.创新性提出人的生存方式构想──“共在生存”等理论。
(五)原创性系统提出和论证了“国家主流意识形态‘高势位’建构理论”。这一理论的核心是:意识形态或价值观念具有结构性、流动性、内卷性、合法性和建构性,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只有“高势位”建构才能跟上生活世界的发展。所谓国家主流意识形态“高势位”,指与其它意识形态相比其知识性、价值性、规律性、真实性和表现美的含量高,而且所使用的概念和范畴的位阶也高的意识形态。一般而言,“高势位”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应具有民族性品格、真理性品格、时代性品格、包容性品格和自觉性品格。这项理论还包括:国家主流意识形态“高势位”建设的基本目标、基本规律、道路选择以及引领社会思潮和生活意识的规律、途径和方法等理论。
所写论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入选“全国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理论研讨会”。受中宣部邀请担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施纲要》起草组第二组负责人,同时参加中宣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读本》写作,为此,吉林大学和本人收到中宣部书面感谢函。
(六)原创性系统提出和论证了“马魂中根西鉴,三化一脉,今中建构”中华文化发展道路理论。回答了近百年来关于中国文化发展道路之争的基本问题。所谓“马魂中根西鉴” 指,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和根脉,以西方包据其它民族优秀文化为借鉴资源”。所谓“三化一脉”指,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西方文化资源化,三化融合为一体文化——新时代中国文化,也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所谓“今中建构”指,着重“高势位”建构新时代中国文化,也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七)原创性系统提出和论证了“21世纪国民性格——真善勇美”理论
从20世纪八十年代起,在《光明日报》《人大月刊》等报刊、专著和演讲中,系统阐述了“21世纪与国民性格”“人的现代化模式”等理论,原创性提出并系统论证了21世纪的国民性格应是一个集多种现代中国人特质于一身的多面体“完整人”——“真善勇美”。大致提出了六种论证:(1)马克思的全面占有自己本质的“完整人”理论;(2) 1937年毛泽东“在陕北公学成立题词”中阐述(包含“真善勇美”四要素)的“革命的先锋队”理论;(3)中国传统哲学:孔子的“仁智勇”模式;(4)西方哲学:柏拉图的“真善美”模式;(5)西方人的现代化理论:英格尔斯及世界“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人的现代化特性理论;(6)“结构选择论”人学:人的“四种人格判断力”理论。
(八)原创性系统提出和论证了“四级国民人格论”
这是一种国民人格层次划分的新理论。本理论不同意以道德、心理或阶层划分国民人格层次,而主张以主体人类学的人的生命本体——“结构与选择”(“三级结构八种力量”)理论为依据,划分国民人格的层次。依据上述理论,结合多次国内社会调查,将当代中国国民人格划分为四个层次──“杰出人格”、“完整人格”、“缺失人格”和“蒙昧人格”,并对各层次国民人格的规定性及其相互关系做了全面具体的阐述,同时认为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人格是逐步形成的,人格的四个层次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可变的。人的一生,人格都处在发展变化之中。
(九)原创性系统提出、实验和论证了“完整人格教育”理论。从20世纪80年代起,连续出版专著、发表演讲和论文,原创性系统阐释和实验“完整人格教育”理论。这一理论主张,教育的本质是“建构完整人格”,以思想道德建构为核心和根本,促进学生的人格结构( “三级结构八种力量” )充分均衡发展,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完整人”。教育的根本性职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引导学生面对环境压力,以思想道德发展为核心,“立德树人”,自觉建构“完整的人格”。同时,该理论坚定地认为任何一种教育都应当是“双主体建构式”的,并通过“双主体建构式”的教育培养新时代的“完整人”,被称为国内三个德育流派之一─“完整人格教育学派”的代表。
(十)原创性系统提出和论证了思想政治教育“双主体建构式”理论和方法。这一理论的基本含义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双主体”或“多主体”的,教育者是教育过程的主体,受教育者也是教育过程的主体,通过“双主体建构式”的教育和自我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政治、思想、道德和人格得到发展。所写专著《思想政治教育学》获首届教育部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著作一等奖;所写两部专著《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分别被教育部和国家学位办审定为全国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
同时,还原创性系统提出和论证了“复合螺旋继承法”、“‘建构式’涵养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体化二重性”范式和“人格五商论”等理论。
附录:主要代表性论著
(一)专著和国家级教材
1.《主体人类学原理──‘主体人类学’概念提出及知识体系建构》,2012年3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独立完成,入选2011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2019年入选“中华学术外译工程推荐选题名录”和“中华学术外译工程”项目,己被翻译到国外,被世界百强大学图书馆普遍收藏;
2.《结构与选择——马克思主义人的生命本体论新探索》,2017年7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独立完成,入选教育部“马克思主义教学与研究文库”,己被翻译到国外;
3.《中国人格大趋势》,1989年5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独立完成;
4.《大学生人格学》,1989年10月长春出版社出版,专著,独立完成;
5.《思想政治教育学》,1992年5月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独立完成,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国家教委审定,全国推荐使用教材;
6.《“千年期”人格通论》,1996年10月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专著,独立完成;
7.《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07年7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首席专家;
8、《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全国研究生教材,2010年7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独立完成;
9.《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全国本科生“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2001年1月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独立完成;
(二)论文
1.“‘结构与选择’机制下的人的生命本体──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新探索”,《中国社会科学》2014.3期,独立完成,2020年12月获第八届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2.“传统价值观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若干理论研究”,《新华文摘》2016年20期全文转载,原发《理论探讨》2016年第4期,独立完成;
3.“论支撑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铸魂工程”,《新华文摘》2013年第8期全文转载,原发《中国高等教育》2013年第3期,独立完成;
4.“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规律性”,《新华文摘》2010年第4期全文转载,原发《江汉论坛》2009年第11期,独立完成;
5.“论民族振兴与大学‘共同知识课程’体系建构──21世纪中国大学课程体系整体改革思路研究”,《新华文摘》2010年第3期全文转载,原发《中国高等教育》2009年第11期,独立完成;
6.“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新华文摘》2008年第13期全文转载,原发《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第3期,独立完成;
7.“论教育省略了什么”,《新华文摘》2009年第1期全文转载,原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年第9期,独立完成;
8.“‘以人为本’的德育本体论解读──兼论由‘民本’思维影响的德育到‘人本’德育的历史性发展”,《新华文摘》2006年第5期全文转戴,原发《教育研究》2005年第12期,独立完成;
9.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体化二重性’研究范式──兼论思想政治教育从‘二元论’思维向‘二重性’思维转换”,《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6年12期全文转载,原发《教学与研究》2016年第8期,独立完成;
10.“再论国家核心价值‘高势位’建设的规律性──200年中国核心价值‘高势位’建设成功经验的理论解读”,《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1年第4期全文转载,原发《理论探讨》2010年第6期,独立完成;
11.“论意识形态的结构、功能及功能实现方式”,《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8年第11期全文转载,原发《思想理论教育》2008年第9期,独立完成;
12.“论国家意识形态‘高势位’建设的规律性──兼论30年国家意识形态建设成功经验的理论解读”,《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年第11期,独立完成;
13.“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基本途径”,《政治学研究》,2008年第6期,独立完成;
14.“马克思主义公正观与农民工市民化过程社会公正实现”,《政治学研究》2007年第3期,第一人;
15.“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特殊‘双主体’结构与教学规律”,《教育研究》,1998年第1期,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