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成立于2009年6月,是由原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合并而成。中心主任由吉林大学党委书记陈德文教授兼任,常务副主任由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韩喜平教授兼任。中心挂靠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在研究、宣传、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方面具有以下6个方面的显著优势与特色:

1.以力量雄厚的骨干队伍为基础

吉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以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为主体,兼聘学校文科各院系的著名专家学者而组成。马克思主义学院现有教职工160余人,其中教授31人,博士生导师14人,副教授45人,具有博士学位和攻读博士学位的教师82人。学院现拥有“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项目首席专家1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教育部社科委员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优秀政治理论课教师1人、匡亚明特聘教授1人、校内双聘教授3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成为研究、宣传、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骨干队伍,这支队伍为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作出了重大贡献。例如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政治理论课教师、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韩喜平同志曾经参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起草工作;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项目首席专家、吉林大学匡亚明特聘教授陈秉公同志受中共中央宣传部邀请,参与起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施纲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专家组成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宋连胜教授,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高文新教授以及韩喜平、陈秉公等多位教授作为吉林省委、长春市委和吉林大学宣讲团的成员,多次在校内外宣讲十七大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科学发展观、六个“为什么”等,取得良好社会反响,受到广泛好评。力量雄厚的骨干队伍为研究、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立体化教学为主渠道

吉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挂靠的马克思主义学院现已形成以必修课为中心、选修课程群、“思想•理论•人生100讲”相互配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立体化教学体系。一是在加强必修课建设过程中,把“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两门课程作为校级精品课进行建设,其中“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已经被确立为吉林省精品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已经被确立为国家精品课。吉林大学投入20万元加以重点建设,通过建设两门精品课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起引领与示范作用。二是根据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需要,开设出“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评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文化渊源”、“人生观导论”等20多门选修课,构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选修课程群。每门课30学时,2学分,学生可以跨学科跨专业选课。选修课程群实行首席教授负责制,聘请校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担任首席教授,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兴趣爱好选课,课程深受学生欢迎。三是面向全校本科生、研究生开展“思想•理论•人生100讲”系列讲座,以科学的理论引领青年学生成长成才,提升其理论素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该讲座已经成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名家讲座、经典讲座,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学院注重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与创造性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每两年举行一次青年教师讲课比赛活动,进行精彩一课教学评比活动,极大调动了青年教师教育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根据新课程方案,建立了相应的教研室,特别是为了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成立了独立的形式与政策教研室,这在全国马克思学院中是唯一的。加强师资培训,实行短期培训与长期培训相结合,校内培训与校外培训相结合,理论学习与社会考察相结合,开展了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收到良好效果。在2008年吉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彩一课”评比中,马克思主义学院有14名教师获奖,其中一等奖8人,占一等奖总数的五分之二;在2008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彩多媒体课件”评选中我院一名教师获得立项资助;“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研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学导式’课型群的构建与实践研究”获得2009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资助;2009年马克思主义学院申报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被评为吉林省优秀教学团队。思想政治理论课立体化教学体系的建立为宣传、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主要渠道。

3.以蓬勃发展的学科建设为支撑

2006年,吉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挂靠的马克思主义学院获得首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点一级学科授予权,2007年获准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流动站,学院现拥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等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思想政治教育是吉林省重点建设的学科;学院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目录成立了相应的研究所,即成立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等6个研究所。研究所的主要职责之一是负责招收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组建学科梯队和科研创新团队,确立学科带头人、方向带头人、学术骨干、学术新秀,每位教师都有明确的学科归属与学术研究方向。蓬勃发展的学科建设为研究、宣传、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有力支撑。

4.以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为标志

为适应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需要,吉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挂靠的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广大学院教师严谨治学,强化精品意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近4年来,学院教师共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89项,其中国家级课题8项,教育部重大课题1项,教育部一般课题12项,省级课题68项。其中,仅在2009年,我院就有3个项目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资助即《全球经济调整下东北地区制造业转型研究》(一般项目)、《当代中国农民制度化政治参与研究》( 青年项目)、《亚太地区经济周期同步性与去经济一体化》( 青年项目);有4个项目获得教育部社科基金资助即《依托校园文化建设平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专项项目)、《东西方视域下的近代中国东北地区文献研究》(青年项目)、《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研究》(规划项目)、《马克思主义理论视角下的美国金融危机》(青年项目);有8个项目获得吉林省社科基金资助。在《马克思主义研究》、《哲学研究》、《政治学研究》、《教育学研究》、《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高校理论战线》、《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求是》等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800余篇。其中陈秉公教授撰写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是吉林省唯一入选全国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理论研讨会的文章,此篇论文发表在《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第3期,并被《新华文摘》2008年第13期全文转载。出版有关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著作和教材76部,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2007年由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丛书》,丛书共6本,即《马克思理论基本范畴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基础理论研究》、《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精选导读》。该丛书具有与我国最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目录要求相一致、与当前高校研究生培养目标相一致以及体现创新性、体现系列化、内容风格衔接紧密等特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16项。一系列高水平科研成果是研究、宣传、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获得重大社会影响的显著标志。

5.以形式多样的学术活动为阵地

形势政策报告会和哲学社会科学报告会、研讨会、讲座、论坛等是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弘扬社会正气的重要阵地,对于繁荣校园文化生活,促进学术交流,活跃学术气氛,提高学术水平,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吉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挂靠的马克思主义学院仅在2009年就主办了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理论研讨会、“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道路研究”学术研讨会、“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运用与发展”研讨会等全国性会议;组织开展了“名家讲座”、“哲学社会科学跨学科论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生导师前沿学术论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青年学术骨干论坛”等形式多样的学术活动。这些学术活动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帮助广大师生员工认清世情、国情、党情,了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正确认识和分析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教育引导广大师生员工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自觉地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自己的实践。

6.以生动活泼的社会实践活动为依托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者,是党的创新理论的宣传骨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近年来,各高校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加大经费投入的同时,大多调整和压缩了课堂教学时数,并适当减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工作量,从而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社会实践的启动和顺利开展创造了条件。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和教育部有关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文件精神,结合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需要,在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每年利用暑假组织教师走出校门,深入沿海发达地区、西部边缘地区和革命老区进行社会调查。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较好地解决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拓宽了教学思路,坚定了广大教师的理想信念,提高了自身的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为研究、宣传、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