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3日上午,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吕振羽楼320会议室召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科人才培养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高质量‘三进’交流会”。出席会议的有中国高等教育协会马克思主义研究分会理事长安钰峰,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宋朝龙,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教授夏少光,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钟新,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吴宏政,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李静,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勇、张岩磊,付秀荣教授主持会议。

钟新书记在致辞中首先表达了对北京大学三位老师的热烈欢迎,回顾了基于马研会这一平台,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的合作及建立的深厚友谊,希望未来进一步加强双方互动,共同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
安钰峰理事长在交流中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高质量“三进”要注重发挥思政课教师的的核心支撑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好思政课关键在于教师”,同样,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高质量“三进”关键也在教师。教师要持续提升理论素养,践行“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的要求,通过大量阅读做到真懂、真信、真用,在系统研读中筑牢理论根基。而提升理论素养要求思政课教师要系统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部的逻辑关系,深入理解其核心要义和精神实质,使学生全面地、系统地理解这一思想体系,以此提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的实效性。


宋朝龙副院长指出,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落脚点,构建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其一,在培养方案中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三进”,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培养方案。其二,学院高度重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设置并落实国内实践与国外实践培养环节,拓展学生的理论与实践视野。其三,通过“回访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讲师团”“读书小组”等多种形式,助力学生深入理解理论知识,促进其全面发展。


夏少光老师分享了给本科生授课的心得体会:其一,青年教师要高度重视教学工作,要把专业课的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专业课授课中得到的灵感可用于科研,教学相长。其二,重视对本科生的培养工作,本科生的可塑性较强,有较大的培养空间。其三,在授课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与心理状态,培养学生对学科专业的兴趣。

吴宏政院长介绍了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高质量“三进”的总体设计与相关举措。吴宏政还表示,特别感谢北京大学三位老师分享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高质量“三进”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本科人才培养经验。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将进一步加强联系,以马研会为纽带,携手并进,为培养更多具有坚定理想信念、扎实理论功底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做出新的引领和示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