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思政教学 > 本科生思政课教学 > 正文

本科生思政课教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庆祝建院20周年系列教学活动之五十二:第四届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新生第一课”暑期学校开幕式 暨首日专题讲座成功举办

作者: 查看人次: 发布日期:2025-08-21

2025年8月11日,第四届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新生第一课”公益暑期学校开幕式暨首日专题讲座在线上线下成功举办。本次暑期学校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马克思主义研究分会(以下简称“马研会”)、中国李大钊研究会、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全国高校思政课“手拉手”集体备课中心(吉林大学)联合主办,《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编辑部、《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编辑部、《李大钊研究》编辑部协办。本届暑期学校的主题是“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自主知识体系与人才培养”,共有来自全国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的380所院校的1700余名学生报名参与学习,其中有十余所高校的300多名学员采取集体报名的形式参加,还吸引了来自俄罗斯、日本、美国、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等外国高校的同学。

BCC5C

吉林大学党委副书记韩喜平,马研会理事长、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北京大学工会主席安钰峰,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秘书长、北京大学李大钊研究中心主任胡俊,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马研会副理事长吴宏政出席并致辞,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出席,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5级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本科生金智秀,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5级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PPE特色班)本科生刘昕月作为新生学员代表发言。开幕式由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马研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宋朝龙主持。

8956D

韩喜平指出,党和国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高度重视,从2004年至今,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出台系列人才培养、选拔政策,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不断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新生是学科发展的后备力量,这一培养工作对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至关重要。2025级新生应将“读经典”与“悟历史”、“学理论”与“观时代”、“强信念”与“勇担当”统一起来,将个人规划与国家发展规划相结合,做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有力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让马克思主义真理之花在新时代实践中绽放光彩。

63E01

安钰峰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哲学社会科学中具有指导性和引领性的学科,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自主知识体系至关重要。其中,人才是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自主知识体系的核心要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青年骨干应当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强烈的现实关照与坚定的理论信仰。今年恰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成立二十周年,青年学子应当主动作为,自觉担当起建构学科自主知识体系的使命,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经验转化为系统化、制度化、学理化的知识体系,在新时代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新发展。

2294CF

胡俊介绍了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的历史沿革与业务宗旨。李大钊研究会成立于1989年,是目前为止中央批准成立的唯一一个以建党早期的领袖人物姓名直接命名的国家一级学会,旨在进一步加强对李大钊思想的研究,继承和发扬先驱宏伟的革命事业和光荣的革命传统,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希望更多青年学子能够学习李大钊同志深邃的历史眼光和珍贵的思想内容,感受革命精神的崇高和人格力量的伟大,在新时代实践传承先驱精神,成为不负先贤、不负时代、不负青春的践行者。

482C6

开幕式结束后,安钰峰围绕“如何研读习近平著作”开展专题讲座,讲座由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马研会副理事长吴宏政主持。

安钰峰指出,研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著作要紧紧围绕“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方面成就”三个核心要义,从经济、法治、生态文明、外交、文化等多个层面分领域进行学习。在研读方法上,其一,要坚持结合党的百年奋斗史进行全面系统的学习;其二,要深刻体悟伟大时代孕育出的伟大思想,深入思考中国式现代化如何才能行稳致远;其三,要及时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其四,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入行。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应当深入理解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把握这一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体会其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作出的历史性贡献,增强学好这一思想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6286E

下午,吴宏政以“如何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为题进行专题讲座,讲座由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李静主持。

吴宏政围绕四个方面分享了如何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首先,研读经典著作意义重大。研读经典著作是建构自主知识体系的关键,也是把马克思主义专业作为“专业”来学习的基本功要求,更是传承人类文化的必由之路。其次,研读经典著作要明确几个重要的认识论问题。包括哲学解释学中的“主体间性”问题、“前见”问题、文本阐释空间的开放性问题、“过渡阐释”问题、“我注六经与六经注我”的关系问题等等。最为关键的是,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必不可少的理论基础是首先研读德国古典哲学和英国古典经济学,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是在对上述两大思想理论的批判基础上诞生的。此外,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写作背景也是必要的支撑,因为实践是理论之源,时代是思想之母。最后,在研读技巧方面,没有“捷径”,反复阅读和在写作中阅读是最有效的方法。此外,阅读纸质版的图书比阅读电子版的图书更容易加深理解,纸质版阅读更有助于阅读者“深度切近”文本。

66E4F

本次暑期学校为期五天,后续还邀请到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孙来斌,学院教授、马研会顾问仝华,学院助理教授裴植、焦长权,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列宁思想研究会会长王东,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马研会顾问刘书林,学院副教授刘恩至,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张玉杰,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王璐源,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马研会理事张英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江宇,西南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讲师张艺英,昆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宋苑,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研究室主任、《科学与无神论》编辑部主任黄艳红,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傅正,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马研会理事武海宝,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国外马克思主义政党研究中心主任、《社会主义研究》副主编余维海,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金俊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刘娜娜,北京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梁爽进行专题讲座和对话会,涵盖经典著作研读、学术论文写作、调查研究方法、前沿问题研究等多个重要主题,旨在助力新生尽快熟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范式与研究方法,为未来的学术发展打开良好开端,引导准确入门。欢迎社会各界持续关注与参与,让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力量更广泛地浸润社会、凝聚共识,为时代发展注入源源不断、强劲有力的思想动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