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1日至8月15日,第四届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新生第一课”公益暑期学校成功举办。本次暑期学校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马克思主义研究分会(以下简称“马研会”)、中国李大钊研究会、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全国高校思政课“手拉手”集体备课中心(吉林大学)联合主办,《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编辑部、《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编辑部、《李大钊研究》编辑部协办。本次暑期学校授课主题为: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自主知识体系与人才培养。共有来自全国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的380所院校的1700余名学生报名参与学习,还吸引了来自俄罗斯、日本、美国、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等国外高校的同学。
8月11日上午,首先举行了线上线下结合的开幕式。吉林大学党委副书记韩喜平,马研会理事长、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北京大学工会主席安钰峰,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秘书长、北京大学李大钊研究中心主任胡俊,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马研会副理事长吴宏政出席并致辞,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出席。开幕式由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马研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宋朝龙主持。

韩喜平指出,党和国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高度重视,从2004年至今,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出台系列人才培养、选拔政策,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不断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新生是学科发展的后备力量,这一培养工作对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至关重要。2025级新生应将“读经典”与“悟历史”、“学理论”与“观时代”、“强信念”与“勇担当”统一起来,将个人规划与国家发展规划相结合,做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有力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让马克思主义真理之花在新时代实践中绽放光彩。

安钰峰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哲学社会科学中具有指导性和引领性的学科,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自主知识体系至关重要。其中,人才是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自主知识体系的核心要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青年骨干应当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强烈的现实关照与坚定的理论信仰。今年恰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设立二十周年,青年学子应当主动作为,自觉担当起建构学科自主知识体系的使命,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经验转化为系统化、制度化、学理化的知识体系,在新时代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新发展。

胡俊介绍了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的历史沿革与业务宗旨。李大钊研究会成立于1989年,是目前为止中央批准成立的唯一一个以建党早期的领袖人物姓名直接命名的国家一级学会。大钊会旨在进一步加强对李大钊思想的研究,继承和发扬先驱宏伟的革命事业和光荣的革命传统,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更好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希望更多青年学子能够学习李大钊同志深邃的历史眼光和珍贵的思想内容,感受崇高革命精神和伟大人格力量,在新时代实践传承先驱精神,成为不负先贤、不负时代、不负青春的践行者。

本次暑期学校邀请到两位大一新生作为学员代表发言。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5级本科生金智秀同学表示,作为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生应当传承红色基因与精神血脉,以更高的学术热情和自我要求,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为民族复兴和人类解放不懈奋斗。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5级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PPE特色班)本科生刘昕月同学认为,选择马克思主义是选择与真理同行,要充分利用暑期课堂扣好学业的第一粒扣子,立志在大学四年的学习实践中成为政治坚定、学养深厚、勇于担当的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者。

本次暑期学校以专题讲座和专题分享会的形式进行。在6场专题讲座环节中,马研会理事长、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北京大学工会主席安钰峰围绕“如何研读习近平著作”进行系统讲授。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马研会副理事长吴宏政从阅读意义、阅读方法的角度分享了“如何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孙来斌以马克思主义的四个发展阶段为线索,深入解读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脉络”。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马研会顾问仝华以毛泽东著作为例,结合学习与研究心得讲授“如何研读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著作”。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列宁思想研究会会长王东详细解析了列宁的六大创新和晚年飞跃,系统阐释“如何研读列宁著作”。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马研会顾问刘书林以“如何撰写学术论文”为题,讲授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原则。

专题分享环节中,多位学者老师分享学习研究经验。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教授裴植,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张玉杰,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王璐源,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马研会理事张英琇就“如何撰写学位论文”分享了自己的经验。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教授焦长权,西南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讲师张艺英,昆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宋苑围绕“如何理论联系实际,做好调查研究”进行讲解。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研究室主任、《科学与无神论》编辑部主任黄艳红,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傅正,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刘恩至,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马研会理事武海宝分享了“如何研究社会思潮”。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国外马克思主义政党研究中心主任、《社会主义研究》副主编余维海,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金俊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刘娜娜,北京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梁爽探讨了“如何追踪国外学术动态、进行国际学术交流”。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主办单位之一,高度重视并且大力支持本次暑期学校。邀请到了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马研会副理事长吴宏政,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韦洪发、董树彬、李静,教授王勇、王淼、张岩磊,副教授姜楠、支继超、康雯嘉等10余位领导老师担任各场次活动主持人。
8月15日下午,全部课程结束后,暑期学校举行了简短而隆重的闭幕式。在听取马研会秘书处秘书孙安君汇报教学情况后,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马研会副理事长吴宏政,《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编辑部主任、马研会常务理事来庆立分别作总结发言。闭幕式由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教授、马研会副秘书长夏少光主持。

吴宏政代表主办方对本次活动给予支持的专家学者致以感谢,并向圆满完成课程学习的同学表示祝贺。吴宏政指出,本次暑期学校参与人数众多,教学规模庞大;坚持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教学主题鲜明;覆盖多个主题,教学内容丰富;讲授与讨论结合,教学安排合理,广泛激发同学们的参与热情。他希望同学们能够系统研读经典文本,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坚定理想信念,把个人发展与国家需求相结合,勇担时代重任。

来庆立代表协办方高度肯定了暑期学校作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载体的重大意义,并期望学员们以此为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的新起点。在学习中保持独立性与批判性思维,深入学习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分析与解决问题,在现实调研中挖掘问题,在问题研究中树立世界视野,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世界大地上。
本次暑期学校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战略任务,围绕“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自主知识体系与人才培养”这一主题,面向广大青年学子阐释如何理解、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倡导青年研究者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成果,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今后,马研会将继续以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为目标,不断举办系列高质量学术活动,助力青年人成长成才,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