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思政教学 > 本科生思政课教学 > 正文

本科生思政课教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庆祝建院20周年系列教学活动之七:学院召开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数智化建设交流会

作者: 查看人次: 发布日期:2025-04-25

值马克思主义学院建院20周年之际,为更好地利用AI技术赋能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课程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于2025年3月3日召开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数智化建设交流会,会议由副院长李静教授指导,教研室主任郝玲玲教授主持,课程教师团队与超星技术代表共同参与,围绕AI技术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深度融合,以提升课程建设质量展开研讨。

副院长李静教授提出实践教学既是思政育人的重要抓手,又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环节。要善用“大思政课”,使思政课充满生命力,保持鲜活度。要在已有工作基础上,不断完善实践课数智化平台建设,利用AI技术,打通理论与实践,打通历史与现实,打通课内与课外,打通校内与校外,让思政课既有高度又有温度,既有深度又有厚度,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交流会围绕如何利用AI技术优化学习与教学需求,如何在课程数智化建设中突出思政课实践教学特色两个中心任务开展。

在如何更好地运用AI技术优化学习与教学需求方面,与会人员就智能化工具开发、数据对接等问题进行了交流。探讨了将现有AI智能体与思政课实践教学平台进一步融合,提升技术对学生学习需求的适配性,优化教学场景应用等问题。

在如何提升课程数智化建设中的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课程特色方面,冯博副教授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构建知识图谱,整合实践资源与思政理论,服务课堂实践、社会实践、网络实践三大实践环节;二是数据资源升级,扩充非结构化和半结构化数据,推动传统思政课教学实践向数智化转型;三是智能评价体系,利用AI技术处理实践课程大数据,完善过程性评价,动态跟踪学习成效。

郝玲玲教授针对过去两年课程运行中师生互动、问题反馈、评价机制等环节遇到的问题,提出了将AI技术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以加强师生协作、优化实践流程的课程痛点破解方针。李静教授肯定了课程建设成果,鼓励团队持续推动课程建设与前沿技术深度融合,切实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效,为课程数智化建设指明了未来规划的方向。

本次交流会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数智化建设明确了技术路径与特色发展方向,为新时代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注入了智慧动能。

关闭